大慶市百年互聯科技有限公司

財務人如何高效學習?

發表時間:2021-02-07 08:13作者:用友135-555-12775

財務人如何高效學習?


如何高效學習?看完收獲很大哦。


2020年,我估計在得到上的學習時間,超過了1000小時。

也就是說,我每天都要在得到上學習將近3個小時。

而這3個小時,基本都是利用碎片時間。

有同學問我,潤總,你是怎么學習的。

今天,我就來跟你聊一聊,如何高效學習。




1

首先,我想跟你分享一個觀點:

學習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是構建,而不是學會。

你要構建起一套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框架。

有了認知框架,你看到很多現象之后,就能迅速看透現象背后的抽象邏輯。

在咨詢行業,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,就是從腦海中蹦框架、蹦模型的能力。

當一個創業者來找你咨詢時,在一個半小時的溝通中,你要充分了解他的情況,然后給出有用的建議。

這個時候,如果你的腦海中沒有模型,是非??膳碌?。

你可能只能問他你是怎么創業的?你是怎么想的?你根本就問不出來關鍵問題。

當你腦海中有框架、有模型、有結構的時候,你就可以馬上定位他的問題是產品問題、營銷問題,還是渠道問題?

他的問題是關于流量、轉化率,還是客單價、復購率?

只有精準定位問題,你才有可能幫他解決問題。

做到這個的前提,就是你必須構建起一套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框架。

我把它稱之為:認知之樹。

那怎么構建認知之樹呢?

假如你要學習商業,那你就要先讀那些最經典的商業書籍。

比如德魯克,比如明茨伯格,比如哥德勒的營銷學等等。

用這些經典先搭建出一套認識商業世界的樹干。

有了樹干,再去大量學習、大量輸入。

我把這種學習方法叫做須鯨式學習。

須鯨是怎么吃東西的?

大嘴一張,管它是浮游生物小魚小蝦還是海水,先把所有東西吞進體內。

然后有用的東西消化吸收,沒用的東西噴出體外。

我們學習的過程也是一樣。

不管是什么類型的知識,先大量輸入。

然后把有用的知識,就掛在你的認知之樹上。

一開始,你的認知之樹可能只是一顆小樹苗。

但隨著你大量學習,你的認知之樹就會越來越茂密,長成參天大樹。

那怎么去大量輸入呢?

我自己采取的方法,是在得到上聽書或者聽課。

2018年,我在得到上的學習時間是600小時。

2019年,是400小時。

今年,預計會超過1000小時。平均每天是3個小時。

我一般2倍速聽書,聽3個小時,其實相當于6個小時的內容。

得到上幾乎每一門課我都買了,我也全部聽完了,有的課程我甚至聽了3-4遍。

得到的每天聽本書,總共有差不多2200多本。

我已經聽完了1700多本。

得到每天會上線1-2本書,而我每天要聽6本書。

按照這個速度,再過3個月,得到的每天聽本書我就全部聽完了。

為什么要這么聽?

因為你并不知道哪本書能給你帶來什么價值。

哪怕一本書是講你從來不感興趣的領域,你也有可能從中獲得很大的啟發。

比如,我之前聽熊逸老師講《資治通鑒》。

讓我自己讀,我可能永遠都不會拿起《資治通鑒》。

但是我在熊逸老師講的時候,就獲得了非常大的啟發。

有一集內容是講水攻,借助水的勢能來攻城。

我就獲得了一個啟迪:戰爭的本質,是對能量的運用。

誰掌握了更多的能量,誰就更容易贏得戰爭。

我們在商業上經常說的求之于勢,不責于人,其實本質上也是這個道理。

所以要大量去聽。

當然,我聽得到都是利用碎片時間。

比如走路去上班的時間、去機場路上的時間、早上洗漱吃飯的時間等等。

就算有時候走神了也沒關系,繼續往下聽。

因為最重要的不是聽到每一個字,而是大量輸入,讓知識穿過你的身體。

當各種各樣的知識穿過你身體的時候,你就會獲得一些在你預料之外的收獲。

你會發現,所有這些和新知識的相遇,其實都是久別重逢。




2


想要大量輸入,除了聽書之外,還要讀書。

讀書,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能。

但在讀書之前,你一定要理解一件事:

我們的目的不是讀書,而是要學書里的知識。

很多人對讀書有種莫名的崇敬感。覺得讀一本書就要認認真真、從頭到尾地讀完。

但其實書,只是知識的載體。

而且市面上有很多書里的觀點,其實一篇文章就能講清楚。

你在讀這樣的書時,要能快速翻閱。

每隔一段時間,出版社都會給我寄一些新書,希望我寫推薦序。

但是我在翻閱的時候,發現有一些書其實不值得仔細讀。

你只要很快翻完,知道它講述兩三個觀點就可以了。

當然也有一些書,特別值得讀。

比如20本書中,會有4、5本特別值得讀。

我就會去找電子版來看。

雖然很多人覺得,讀書一定要讀紙質書,要的就是讀紙質書的那種感覺。

但是我覺得,讀電子書效率更高。

比如,我想讀關于戰略的書。

那我會把市場上7、8本講戰略的**的書全都找出來,放在兩個顯示器屏幕上,同時閱讀。

這個時候你就不是順著作者的思路閱讀,而是自己建構一個關于戰略的架構來閱讀。

讀到特別好的章節,還可以直接用鼠標劃線,自動同步到印象筆記里。

等到以后我需要這些內容時,我只要在印象筆記里搜索關鍵字就能找到了。

非常方便。

這都是紙質書所做不到的。

所以,盡量讀電子書,不要讀紙質書。




3


有了大量輸入之后,你就要開始不斷思考總結。

怎么思考總結呢?

寫。

每一次受到啟發的時候,我都會隨手把零碎的想法寫下來。

過一段時間,隨著積累的案例越來越多,這些想法越來越完善,就會集結成一個完整的邏輯。

我就會把這些邏輯錄下來,請我的小伙伴們,或者我親自寫成一篇結構清晰的文章,發在公眾號。

等公眾號的文章積累到一定程度,一些主題的文章集結起來,就可以出版成一本書。

每一次寫作,都是對輸入知識的思考和總結。


除了寫,你還要練習說。

說,就是講給別人聽。

我每年在線下大概會講100場課。

講的都是大量輸入之后,我思考和總結出來的內容。

我建議你一定要試試,把你的思考,講給別人聽。

你會發現,你本來以為想得特別明白的事,其實講不出來。

講不出來,在大多數情況之下,不是因為你表達能力不夠,而是因為你根本就沒想清楚。

你在腦海中想的時候,很多細節其實都被忽略掉了。

但是在講的時候,就不可能忽略細節。

所以,講就是逼著自己,把剛剛學到的東西,理解得更加透徹。

而且講完之后,**的受益者,其實不是聽眾,而是你自己。




最后的話


如何高效學習?

在聽、說、讀、寫這四個方面,都要做到**。

首先要構建自己的認知之樹。

搭建好樹干之后,用須鯨式學習大量輸入。

無選擇地去聽書、聽課程。

哪怕是你不感興趣的領域,你也有可能獲得很大啟發。

讓大量的知識,穿過你的身體。

把有用的知識掛在你的認知之樹上。

然后有選擇地去讀書。

認真閱讀那些價值感很高的書。

盡量去讀電子書,更加高效。

大量輸入之后,要不斷思考和總結。

通過寫作,把知識沉淀下來。

通過講給別人聽,把學到的知識,理解得更加透徹。

這就是高效學習的方法。

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。


文章分類: 財稅知識
分享到: